中國網6月8日訊6月8日,國務院新聞辦就“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重大決策部署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舉行發布會。應急管理部部長王祥喜介紹,近年來,應急管理部會同有關方面全力做好風險防范化解處置工作,保持了全國安全生產和防災減災救災形勢的總體平穩。2018年至2022年,全國生產安全事故總量和死亡人數比前5年分別下降80.8%、51.4%,自然災害死亡失蹤人數比前5年下降54.3%。
實現對6900余家重大危險源危化品企業在線監測
王祥喜稱,按照“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的要求,應急管理部在工作重心上更加注重防的工作,突出抓安全風險的源頭防控、常態管控、監測預警、工程治理主動塑造有利于發展的安全環境。“目前,我們已實現對6900余家重大危險源危化品企業、3400家煤礦、2400家三等及以上尾礦庫在線監測,出現異常自動報警,及時響應處置。”
王祥喜提到,2023年以來,全國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持續下降,但重特大事故有所反彈。應急管理部在全國部署開展了重大事故隱患專項排查整治2023行動,同時深刻汲取事故教訓,對礦山安全、消防安全、危化品安全突出問題集中開展針對性整治。
“為了提升整治效果,我們緊緊圍繞切實提高風險隱患排查和整改質量、切實提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強烈意愿和能力水平,緊盯電焊、切割等施工作業和露天礦邊坡超設計施工作業、現場管理混亂等突出問題。”王祥喜介紹,應急管理部已派出多個執法小分隊赴重點地區“四不兩直”暗查暗訪,并在主流媒體公開曝光。派出20個綜合檢查組赴各地督導檢查,推動整治行動落地見效。
除此之外,應急管理部按照“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和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能力”的要求,持續實施自然災害防治重點工程,構建以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為主力、以專業救援隊伍為協同、以軍隊應急力量為突擊、以社會力量為輔助的中國特色應急救援力量體系。目前,6個國家區域救援中心已全部開工。
國家應急指揮總部已建成投入使用
王祥喜表示,這些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應急救援能力明顯提升,成功處置了一系列重大自然災害和一些重特大事故。例如,去年四川瀘定地震、重慶山火撲救,都非常有力、有序。這得益于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的政治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和黨的領導組織優勢。
王祥喜指出,消防救援隊伍是應急救援的主力軍、國家隊,過去承擔的工作主要是防滅火,現在承擔著全災種、大應急的救援任務。近年來,應急管理部突出建強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這支隊伍通過改革轉型,現在已經建成水域、山岳、地震專業力量5000多支,救援裝備現在也大大提升,列裝了無人機、大型排水泵、救援機器人等應急裝備。
“依靠這支隊伍,在全國建設了6個國家區域應急救援中心,航空救援能力方面也明顯加強。今年2月份,土耳其發生大地震以后,這支隊伍抽調力量參與了國際救援行動,贏得了當地政府、人民和國際社會的贊譽。”王祥喜說。
王祥喜表示,近年來,應急管理部統籌各種救援力量的建設和協調,依托有關企業,特別是很多國有企業、央企,建設了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隊伍102支,覆蓋礦山、危化品、隧道施工等高危行業,同時建設7支專業工程搶險專業隊。另外將社會力量納入救援體系,現在大約2300支近5萬人的隊伍,下一步加強對社會力量的規范建設。和軍隊建立良好協調聯動機制,在大災的時候各種救援力量聯合進行搶險救援。
在建立健全應急救援指揮機制方面,王祥喜介紹,現在國家應急指揮總部已經建成,正在投入使用。此外,還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級指揮與隊伍專業指揮相結合的機制,健全軍地協調聯動機制,重點加強基層指揮體系和指揮能力建設,提升基層應急指揮研判能力和現場指揮能力。
“提高打大仗打硬仗的能力,按照軍事化要求進行訓練、提升能力。按照復雜場景進行從難訓練演練、從快強化力量前置、從嚴強化應急準備。這幾年,每年和地方一起聯合開展應急演練,特別是地震救援的實戰演練——今年5月在云南舉行‘應急使命·2023’演習,檢驗鍛煉高山峽谷地區抗震救援能力——在斷網斷電斷路的極端情況下,鍛煉隊伍、完善預案、磨合機制,通過演練提高救援隊伍的戰斗力。”王祥喜說。
建成全球規模最大地震預警網
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地震預警網建設,四川、福建、云南等地已經開始提供地震預警信息服務,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也將于2023年底竣工驗收。
中國地震局局長閔宜仁介紹,大力推進中國地震預警網建設,實施國家地震烈度速報預警工程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災減災救災“兩個堅持、三個轉變”新理念,大力提升我國防震減災能力的一項重要舉措。該項工程建設目標是建立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觀測網絡,實現全國分鐘級儀器地震烈度速報與重點地區秒級地震預警,為公眾防災避險和行業緊急處置提供服務。
“我國自主攻克多網融合、海量實時數據穩定秒級處理、多算法多中心綜合決策、海量用戶亞秒級信息發布等技術難題,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地震預警網,實現了分鐘級地震速報向秒級地震預警的跨越式發展。”閔宜仁說。
閔宜仁表示,目前工程已完成主體建設任務,建成15391個地震預警站,3個國家級中心、31個省級中心、173個地市級信息發布中心,形成了由臺站觀測、數據處理、信息服務、通訊網絡、技術支持保障五大系統構成的中國地震預警網,并在京津冀、川滇閩等地區開展試點服務。
工程投入運行之后,將為抗震救災和減少地震人員傷亡筑牢“第一道防線”,在破壞性地震發生后,中國地震預警網將通過應急廣播、手機、電視、專用終端等多種渠道發布地震預警信息,為目標區域用戶緊急避險提供數秒至數十秒的預警時間;震后數分鐘通過實測地震烈度測定,快速研判重災區分布,為抗震救災決策部署提供科學依據。
同時,還可以依托地震預警終端、應急廣播以及通訊專線等為高速鐵路、核電站、油氣管網、高壩水庫等重大戰略基礎設施和高層建筑、地下設施、大型綜合體等民生基礎設施自動應急響應提供地震預警信息,填補跨行業地震緊急聯動處置服務空白,推動地震監測向地震災害風險監測防控拓展,強化全社會防震減災能力。
重大事故隱患專項排查整治2023行動完成第一階段動員部署任務
國務院安委會日前在全國開展部署重大事故隱患專項排查整治2023行動,行動聚焦容易造成群死群傷的重大事故隱患,要求企業的“一把手”帶頭,學習研究并且親自組織重大事故隱患的排查整治,發揮企業主要負責人的主導作用,帶動整個企業管理團隊和所有從業人員落實崗位責任。
“專項行動安排所有企業先用一到兩個月的時間自查自改,這期間企業可以聘請專家幫助查改,也可以申請向政府請求幫扶指導,然后再由政府監管部門開展精準嚴格執法。給出企業時間查改,但如果不查不改還不報告,我們就要嚴厲處罰,既要處罰企業,也要處罰企業‘第一責任人’。”應急管理部副部長宋元明說。
宋元明介紹,目前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已經完成第一階段動員部署任務。32個省級單位、35個國務院安委會成員單位已結合實際制定印發了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并作了專題動員部署,13個行業領域制定出臺了25項重大事故隱患判定標準。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組織了20個綜合檢查組,深入到各地開展督導檢查和明查暗訪。各地區也派出了1000多個省級工作組分赴地市開展督促檢查,截至目前,各級各部門共檢查企業單位120余萬家,排查隱患460余萬項,其中重大事故隱患1.9萬余項,處罰金額7億多元,責令停產整頓企業3.5萬余家,對30.7萬家企業開展幫扶指導,兌現舉報獎勵450余萬元。
今年主汛期東北華北等地降水偏多
當前,我國南北方都進入汛期,談及今年的防汛形勢,應急管理部副部長王道席介紹,根據最新氣象、水利預測情況,今年主汛期為6月至8月,全國降水呈南北兩條多雨帶,東北、華北、華東、華南等地降水偏多1成以上;長江中游降水偏少2-5成。
松花江中下游、嫩江上游、黑龍江中游、珠江流域以及鄱陽湖、閩江等地可能發生較大洪水。長江上游東部和中游、新疆等地可能出現階段性夏旱。登陸我國的臺風個數預計接近常年,活動路徑以西行和西北行為主,主要影響我國華南和華東沿海地區。
王道席表示,為了打贏今年防汛抗旱這場硬仗,今年以來,國家防總組織核定并通報了2521名全國防汛抗旱行政責任人,派出8個國家防總檢查組分赴全國七大流域17個重點省份開展防汛備汛檢查,對于發現的主要問題,采取“一省一單”方式下達督辦單。此外,國家防總汛前專門組織開展長三角地區防汛防臺風聯合演練和國家防汛抗旱應急預案桌面推演,進一步完善橫向和縱向協同工作機制。
下一階段,應急管理部將重點加強壓實防汛抗旱各項責任、加強監測預警和應急響應聯動、督促強化重點工程巡查防守以及強化搶險救援和轉移避險四方面的工作。
在加強監測預警和應急響應聯動方面,王道席提到,應急管理部將緊盯汛情旱情發展變化,組織氣象、水利、自然資源等部門滾動會商研判,根據預案和研判結果及時啟動響應,適時派出工作組、專家組赴一線協助地方做好防汛工作。指導地方健全氣象預警和應急響應聯動機制,及時根據預警啟動響應,進一步強化直達基層的臨災預警“叫應”機制,確保基層防汛責任人第一時間采取防范應對措施。
除此之外,應急管理部還將督促各地在防汛重點部位前置搶險救援力量,預置應急物資和設備。指導各地按照預案落實好轉移避險措施,提前果斷轉移受威脅地區人員,重點強化“轉移誰、誰組織、何時轉、轉到哪、怎么管”五個關鍵環節,做到應轉盡轉、應轉早轉,全力避免人員傷亡。
(來源:中國網)
Copyright ? 2023 中天億信裝備制造(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鄂ICP備11017564號-25